1622年,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澎湖,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。1623年,荷蘭人在一「鯤鯓」建立一座簡單的據點,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。
1624年,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,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,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,而於1624年轉移至臺灣島,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臺灣的佔領。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進至不受明朝政府管轄的福爾摩沙大員(今臺南市安平區),設立貿易據點,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。明帝國對於荷蘭人佔領臺灣並無異議,因為臺灣並非其所認為的領土。[2][3]
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與曹永和的研究:「台灣不只明朝不管,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,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、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、日本與西班牙、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。...根據荷蘭史料,當時東印度公司指揮官萊爾森於1622年到福州談判,明朝官員為了勸誘他們撤出澎湖,建議他們到澎湖以東,一座不屬於明朝的島嶼,也就是台灣,間接同意明朝船隻到大員(今安平)與之通商。...當時明朝官員向萊爾森說:「你不知道大員怎麼去,我們派船帶你去」。這段史料,顯見明朝福建官員知道台灣,卻不把台灣當作屬地。而同樣年代,明代的史料記載的是,官員軟硬兼施,並請海商李旦居中協調,荷蘭的新任長官宋克,才在1624年拆除澎湖城堡的建材,搭乘熱蘭遮城號商船,來到大員上岸,宋克也成為荷蘭建立台灣政權的首任長官,他也在大員建立熱蘭遮城。」[4]
荷蘭人佔臺以後,在原來的砦城舊城址上,以荷蘭執政的門閥「奧倫治」(Orange)為名,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「奧倫治城」(Orange),1627年以荷蘭行省名澤蘭省(或譯熱蘭省)改建命名為「熱蘭遮城」(Zeelandia),至1632年始完成首期堡底工程。當時,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臺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。